INDUSTRY STUDY

蔚然行研

2022年银行理财收益率再创新低!投资者该怎么应对?

  • 分类:蔚然行研
  • 作者:蔚然控股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3-06 17:41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在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后,业务的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制度优势和阶段性红利已消失。

2022年银行理财收益率再创新低!投资者该怎么应对?

【概要描述】在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后,业务的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制度优势和阶段性红利已消失。

  • 分类:蔚然行研
  • 作者:蔚然控股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3-06 17:41
  • 访问量:0
详情

2023年2月17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

 

产品数量及收益方面,2022年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

 

今天,我们将结合《报告》内容,具体阐述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成绩,以及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2022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施行的第一年,银行理财也进入了全面净值化的新时代。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同时,新的挑战也同时出现。

 

从2022年全年来看,“破净”和“赎回”似乎成了银行理财市场上的新常态。

 

去年3月,受到美联储开启本轮加息和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债券市场波动加大,银行理财市场产品破净数量明显增多,这也引发了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第一轮的“赎回潮”。

 

去年11月,在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回升、房地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下,债券市场再度快速调整,使得以债券为重要底层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剧烈波动,大面积“破净”现象再次出现,再度引发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潮”。

 

《报告》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较年初也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278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47万只,较年初下降4.41%;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

 


(图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在理财产品净值化方面,《报告》称,截至2022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6.40万亿元,占比为95.47%,较去年同期增加2.52个百分点,净值化成果显著。

 

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

 

从存续产品的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仍为主流,且占比进一步提升。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6.1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4.50%,较去年同期增加2.16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1.41万亿元,占比5.1%,较上年同期减少2.28个百分点。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投资者数量方面,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的大幅降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较年初增长18.96%。

 

目前,投资者结构上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截至2022年底,个人投资者占比为99.01%,机构投资者占比0.99%。

 

从投资者风险偏好分布情况来看,2022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

 

其中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增加,分别增加1.10个百分点和0.55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5.44%。

 

在投资者最关注的收益方面,《报告》称,2022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

 

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02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198亿元,同比增长1.45倍。

 

《报告》称,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再创新低!

 

结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18年-2021年的数据来看:

 

2018年各月度,封闭式非保本产品按募集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97%;

 

2019年各月度,封闭式非保本产品按募集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44%;

 

2020年各月度,新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93%;

 

2021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29%。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业内人士指出,2022年银行理财收益率再创新低,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结合前文提及的2022年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银行理财市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2、在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后,业务的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制度优势和阶段性红利已消失。

 

“未来几年,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收益率上,银行理财难有较大突破和特色。”一位行业人士称。

 

投资者该怎么应对?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尽管疫情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海外经济衰退使出口承压,但我国经济向好的趋势不会逆转。

 

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从大类资产配置方面来看,市场普遍认为今年权益市场的投资机会值得期待。

 

展望2023年的银行理财市场,考虑到银行理财的客户风险偏好以中低等级为主,固收类产品仍将是2023年的主流。

 

不过,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银行理财产品的制度优势和阶段性红利已经消失,在理财产品“低回报”时代,投资者该怎么应对?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需要合理降低投资预期之外,还需要选择优质的资产。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国内外各大机构都对我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持积极态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4%大幅上调至5.2%。

 

另外,年初以来,外资也在纷纷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月外资买入A股的金额超过1400亿元,创下单月新高。

 

总结来看,与经济增长新动能、新引擎相关的行业有望成为中国的核心资产,也是全球稀缺的优质资产,例如高端制造、新能源等。

CONTACT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上海市

友情链接:大唐地产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版权所有 © 2020 上海蔚然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0083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