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STUDY

蔚然行研

全景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群雄逐鹿大时代

  • 分类:蔚然行研
  • 作者:蔚然控股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5-28 09:37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大资管时代”下,财富管理行业现状究竟如何?各类金融机构在全新业态下呈现出哪些全新变化和业务探索?

全景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群雄逐鹿大时代

【概要描述】“大资管时代”下,财富管理行业现状究竟如何?各类金融机构在全新业态下呈现出哪些全新变化和业务探索?

  • 分类:蔚然行研
  • 作者:蔚然控股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5-28 09:37
  • 访问量:0
详情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当前已超百万亿元,近年增速为全球之最,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在资管新规之下逐步实现规范转型。

 

海通证券研究部近日发布《群雄逐鹿,财富管理大时代》行业深度报告,对行业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那么财富管理行业现状究竟如何?各类金融机构在全新业态下呈现出哪些变化和业务探索?先来了解——

 

什么是财富管理?

 

财富管理主要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和传承等目的。

 

 

财富管理市场的要素主要包括资金端,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和资产端。其中,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不同点在于:

 

1) 从管理对象来看,财富管理的主要关注点为客户,负责客户服务和产品销售。资产管理的主要关注点为资产,负责产品创设与引入,资产获取与投资管理。

 

2) 从投资层面来看,财富管理与客户资金(资金端)更近,资产管理与资产端(资金配置)更近。

 

3) 从服务内容来看,财富管理除了金融服务外,还包括非金融服务,如为客户打理包括家族生意、财富传承、离婚和财产保护、法律、税收、信托、咨询、现代艺术、子女教育等多样化的内容。资产管理通常是金融服务,注重专业深度,通过衡量投资标的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投资策略、监测并调整仓位等,实现投资收益。

 

4) 从能力要求来看,财富管理则更强调资产配置能力,资产管理强调投资能力。

 

不过,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也有一定的交叉之处:有些机构不仅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同时也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国际上,财富管理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的协同主要采用三种模式:

 

1、 财富管理部门的客户经理兼顾销售与投资管理职能;2、财富管理部门内设立专门的资产组合管理团队;3、在资产管理部门内,专人为高净值客户进行资产组合管理。

 

全球财富人群现况

 

财富管理行业发展需要居民财富的土壤作为支撑。根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发布的《全球财富数据库2019》和《全球财富报告2020》数据,全球居民财富总规模(即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负债)从2000年的116.9万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底的399.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0%,年均增速6.7%。

 

 

人均财富规模(以成人数量为分母计算)从2000年的3.14万美元增长至2019年底的7.73万美元,同比增长8.5%,年均增速为4.9%。

 

截至2019年底,全球个人财富超过百万美元的人数约为5188万,其中,美国拥有最多的百万美元财富个人,2022万,占全球总数的40%。

 

 

中国位居第二,占全球总数的11%,余下分别是日本(6%),英国(5%),法国和德国(各 4%)。同时,全球个人财富超5000万美元的超高净值个人人数约为17.6万人,其中,美国拥有最多人数9万人,占比51%,中国排名第二,2.1万人,占比12%,随后为德国(3.7%),印度(2.6%),英国(2.2%),法国(2.1%)等。

 

 

财富管理服务模式

 

国际上财富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私人银行模式、顾问咨询模式、经纪人模式、投资银行模式、家族办公室模式、全能综合模式。

 

私人银行模式专门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的服务,一般融合了信托,投资,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

 

顾问服务模式通常采用1对1的专属投资顾问来帮助客户做资产配置,配置的产品可以是公司内部的产品,也可以是公司外部的产品,但通常不为客户定制产品,服务门槛也低于私人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均采用该种业务模式。

 

此外,经纪人模式通常为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由证券经纪人引导客户进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模式是大型投资银行机构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主要目标在于面向高净值以上客户群体提供服务。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回顾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已走过30余年,从最初的居民储蓄为主的萌芽期到如今多元化的发展局面,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1978年-1998年的萌芽期,改革开放,居民储蓄积累,这个阶段社会资金运作由过去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资金配置,逐步转变为依靠居民储蓄提供资金,开启了中国财富管理的最初形态。各项金融业务萌芽,资本市场起步,金融监管形成,为财富管理发展奠定基础。

 

1998年-2012年是市场初步发展期:

 

1998年,中国首批证券投资基金在证交所公开发行,标志着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真正起步。

2005年,诺亚财富脱离湘财证券独立运作,标志着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兴起。

2008年金融危机后,市场流动性宽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企业融资需求催生了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的爆发式增长。

 

2013年-至今,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与监管升级的时期。近年来,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的崛起,互联网金融的兴衰,行业的迭代前行倒闭全新金融监管体系及资管新规出台,同时也为中国财富管理业务的统一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居民财富配置倾向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居民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总财富规模(即净资产=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合计约为513万亿元(与前文瑞信全球财富报告数据相近),同比+12.2%,2000 年至 2019 年复合增速16.0%。

 

 

其中居民净金融资产规模为263万亿元,同比+13.6%,2000年至2019年复合增速17.4%;居民非金融资产(以住房为主)规模为 250 亿元,同比+10.8%,2000年至2019年复合增速 14.8%。

 

在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居民非金融资产比重逐年下降,中国居民财富更多转向金融资产;居民金融净资产占居民总财富规模比重从2000年的40.4%上升至2019的51.2%。

 

对标美国,目前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处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期。

 

 

人均GDP: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2020年,中国人均GDP约1.05万美元,持平美国1978年水平。

 

居民净金融资产/GDP: 中国 2019年居民净金融资产/GDP占比约为266%,类似于美国1970-1980年的水平。

 

居民财富中的存款占比:美国居民现金和存款占比从1970 年-1980年的22%左右下降至2000年的10%左右。中国居民现金和存款占比从2000年的57%下降至2019年的36%。

 

 

对比中国和美国居民金融净资产配置比例,居民存款占比不断下降,被其它多元化理财产品所替代。此外,相似的还有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财富管理业务主体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主要参与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管,基金及其子公司,保险资管和期货资管这8大资产管理属性机构,和传统第三方理财机构,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这两大财富管理属性机构。

 

截止2020年,资产管理属性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总计104.1万亿元(未包含银行存款和私人银行规模,未剔除通道规模),同比+8.1%;2014年至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8%。

 

 

其中,银行理财规模(包含银行理财子公司)25.9 万亿元,同比+10.5%,资产管理规模最大;其次是信托,尽管资产规模近几年有所下滑。

 

 

近几年发展较为显著的是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资管规模分别从2014年的4.5万亿元和2.1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底的19.9万亿元和17.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27.9%和41.3%,远高于整体增速。

 

在主要业务主体的几个细分领域中,还呈现出以下一些新趋势:

 

1、银行理财渐入独立子公司运作时代

 

零售银行提供的财富管理业务主要是针对大众客户和大众富裕客户提供的存款和银行理财服务(主要为净值型、低风险、短期限的理财产品,这部分讲银行自营理财产品,不包括代销其它非银机构的理财产品),本身兼具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属性。

 

近期,在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要求下,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稳步推进,银行理财净值化产品余额占比67.3%,占比同比+22%,保本理财产品规模较资管新规前压降超过90%,同业理财及通道投资规模大幅缩减,同时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逐步提升。

 

个人投资者是银行理财市场绝对主力,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4162.48万个,同比+86.85%,其中个人投资者4148.10万人,占比高达99.65%。

 

2018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提出“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截至2021年3月底,监管共批准筹建25家理财子公司,其中3家为合资理财子公司,20 家已正式开业运营。银行理财进入专业化独立子公司运作。

 

2、公募基金发展迅速

 

近年来,尤其是2019年开始,公募基金规模的快速上升主要来源于非货币基金规模的增长。2019年开始资本市场改革政策不断落地,如并购重组有所松绑,两融机制提升、创业板注册制、再融资新规、公募产品注册提速等,使权益市场吸引力大大增加。

 

同时,2019-2020年资本市场出现结构性行情,股市收益分化明显,对投资者投资能力的要求提高,主动股混型基金相对股市赚钱效应更明显,基金极端回撤风险控制较好,投资者意识到“炒股不如买基金”,另外在互联网代销平台的助推下,公募基金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截至2021年3月,非货基基金规模为13万亿元,同比+60.4%。其中股票型(占比 15%)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 44%)增速居前,同比分别+60.4%和 148.4%,达到2.0万亿元和5.8万亿元。

 

3、信托回归财富管理本源

 

从1979年中国信托业务开展以来,信托业经历过三次大整顿。最近一次是2017年开始,在金融严监管、资管新规明确要求去嵌套、去杠杆、去通道和去刚兑,同时支持家族信托、财产权信托以及符合监管要求、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事务管理类信托的发展。

 

截至2020年四季度,信托业受托管理信托资产余额20.49万亿元,较年初减少1.12万亿元,同比下降5.17%。

 

 

尽管总量规模逐年微降,但根据中国信托登记数据,以家族信托为代表的服务信托业务成为信托业加速转型的新发力点。截至2020年末,家族信托规模较年初增长80.29%,连续四个季度持续上升,环比增幅分别为11.2%、8.34%、35.94%和10.09%。

 

4、第三方机构规范成长

 

中国传统第三方财富市场渗透率较国际低,市场集中度高。第三方财富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在中国香港90年代起步。

 

中国内地首次出现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是在2005年,根据灼识投资咨询(CIC)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规模为4891亿美元,2015年至201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0.9%;预计截至2024年,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规模将达到9895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5.1%。

 

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业务主要包括四大类:金融产品代销,持牌资产管理,咨询业务(税务筹划、海外资产配置、子女教育、移民等)和普惠信用(融资租赁,农商贷等)。

 

其中代销模式为主要业务模式,同时部分头部机构开辟持牌资产管理业务来丰富收入结构。作为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主打的是独立客观地分析客户财务状况和增值需求,包括资产构成、投资方向、投资偏好等内容,由此判断所需投资工具,并为其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及财富管理服务。

 

在市场渗透率方面,2019年中国第三方财富市场仅为6.2%,远低于中国香港的32%和美国的62%,发展潜力巨大。但处在规范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第三方理财机构与国际成熟模式尚存一定差距。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版权所有 © 2020 上海蔚然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0083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