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STUDY
蔚然行研
“资管新规”实施三周年:格局、成果、短板及未来
- 分类:蔚然行研
- 作者:蔚然控股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4-29 09:15
【概要描述】“资管新规”实施三年来,前期若干行业乱象得到有效遏制,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2021年是资管新规收官之年,随着“十四五”开局,资管行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资管新规”实施三周年:格局、成果、短板及未来
【概要描述】“资管新规”实施三年来,前期若干行业乱象得到有效遏制,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2021年是资管新规收官之年,随着“十四五”开局,资管行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 分类:蔚然行研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实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
“资管新规”实施三年来,前期若干行业乱象得到有效遏制,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2021年是资管新规收官之年,随着“十四五”开局,资管行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在“资管新规”实施三周年之时,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制作特别报告:《新阶段,新模式,新产品,新格局——“资管新规”三周年回顾与展望》。内容总结资管新规出台以来的政策效果与行业变化,同时也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快资管行业转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报告回顾直击行业深层次变化,展望内容对行业发展极具参考和借鉴意义,具体说了些什么?小蔚将遴选核心内容带你解读:
回顾篇
开启资管行业改革发展新阶段
“资管新规”既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资管行业乃至整个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贯彻新规的成功主要包含:
“资管新规”出台三年来监管政策
1、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重要改革举措
“资管新规”及其系列配套细则提出了打破刚兑、禁止资金池、限制非标、限制期限错配、实行平等准入、统一杠杆要求、鼓励子公司化运作等目标,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促进资管行业健康发展校准了航向,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2、资管行业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一是资产管理产品写入新《证券法》,在基础法律制度上实现了上位法层面的突破。二是“资管新规”本身不断完善,为平稳过渡加强了保障。如2018年7月20日的补充通知、2020年7月3日标准化债权资产认定规则和2020年7月31日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的决定等。三是针对六大类资管机构的配套细则相继出台。
在经历了过去三年的规范与治理之后,为“十三五”顺利收官做出了贡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2035目标”迈进的新历史起点。
业务模式回归资管本源
1、去通道、去嵌套
去通道和去嵌套是“资管新规”的核心精神之一,经过三年时间,作为资管资金主要来源方的银行理财,投向信托、券商资管、基金资管的资金规模显著下降。
2020年末,理财产品持有各类资管产品规模8.93万亿元,占比34.5%,同比降幅4.7%,较新规发布前锐减25.71%。
其次,以通道业务居多的事务管理类信托余额从2018年3月末的15.14万亿元降至2020年末的9.19万亿元,不到三年间降幅39.3%,占信托资产余额比重从59%降至45%。
此外,从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产品来看,2018年3月通道业务所在的定向资管产品余额为23.98万亿元,2020年末该数值降幅达到49.5%。
通道和嵌套投资减少(单位:万亿元)
2、刚兑预期逐步打破
“资管新规”实施以后,市场刚兑预期正逐步动摇。一方面,保本理财产品快速压降。另一方面,银行理财的净值型产品占比大幅提高。“资管新规”实施前,银行理财产品几乎全部为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占比极低,估计仅为个位数;2020年末,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到17.4万亿元,占比67.28%。
3、投资杠杆率下降
“资管新规”统一了负债杠杆约束,且明确不能借助通道规避杠杆率要求。银行理财产品穿透后的平均杠杆率从2018年末的113%降至111%,降低了2个百分点。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穿透前后的杠杆率差距有所收窄。2018年末,穿透前平均杠杆率比穿透后平均杠杆率低4个百分点;到2020年末,穿透前平均杠杆率与穿透后平均杠杆率的差距收窄至2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资管新规”倡导的限制通道和去除嵌套对降低投资杠杆率起到了明显效果。
银行理财产品穿透前后杠杆率差距
供给侧改革促拓新格局
1、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典型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资管新规”加速了我国融资格局的转型优化。一方面,“资管新规”旨在打破刚兑,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原本一部分名义上为直接融资实际上是间接融资的产品回归直接融资的本源。
2、投资者机构化加速:“资管新规”实施以来,资管资金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投资趋势。一是标准化投资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证券基金规模大幅增长。二是证券资管业务中的集合资管计划规模和占比双升。三是信托公司呈现出向标品信托转型的趋势。四是保险资管产品中,投向标准化资产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2020年末净资产规模达到2.14万亿元,同比增长71%。
3、行业分工更加精细:横向来看,我国资管行业格局的一大变化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应运而生,成为资管行业新的独立运营主体。纵向来看,“资管新规”改变了以往资管机构之间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的合作模式,开启了资管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合作模式。
展望篇
已见实效 强化短板
对于未来资管行业方向,专家们在报告中提出将朝着“一套监管体系,两类产品形式,三大业务节点,多种投资策略”的方向发展。
“一套监管体系”是指资产管理业务逐步实现统一监管。
“两类产品形式”是指未来资管机构发行的产品明确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类。
“三大业务节点”是指资管产业链的前、中、后台三大业务环节,分别对应前端销售、中台投资顾问和后台投资管理。
“多种投资策略”是指各类资管机构虽然在牌照上趋同,但是底层策略上可以丰富多样,实现精细化分工。
资管新规虽已见实效,但仍有尚待强化的短板。
“资管新规”有效地化解了资管行业的诸多风险点,对资管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核心作用。但应认识到,“资管新规”并不能包治百病,当前我国资管行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有两个。
首先,投资业务融资化问题仍然存在。目前,“资管新规”以及相关配套规则尚缺乏严格区分资产管理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要求。下阶段,相关监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投资业务融资化的危害性并加以重视。
其次就是投资者教育问题任重道远。投资者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破除以往“重投资、轻服务”、“重首发、无陪伴”的业务模式,持续引导、陪伴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成熟度较低,然而最终转型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将取决于需求端投资者的接受程度。在当前的投资者教育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刚兑概念难以完全破除,宏观层面投教战略规划和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各类机构参与投资者教育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有待完善。
资管机构:瘦身、转型、占据高地
报告认为,为更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在提升直接融资、推进投资端改革、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做好风险防范,杜绝风险乱象,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在此目标导向下,资产管理监管体系的完善核心是要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的关系。二是按照金融业务类型设置对应的业务牌照。
“资管新规”实施之后,我国资管市场份额正在经历一个重新划分的过程,未来仍存在诸多变数;“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早瘦身、早转型、早占据高地”是最佳策略。
报告还特别提到了加快数字化转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非常宝贵的一类资产。然而,当前我国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在数据报备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
下阶段,机构应严格遵照“资管新规”明确由央行统筹行业数据系统建设和管理的思路,加快相应系统的建设以及数据报备标准的统一,推进行业与机构层面数据系统建设的完善。
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可借鉴国外先进资产管理机构经验,结合自身经营发展实际需要,围绕智能获客、智能风控、智能投顾等方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和方法,探索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业务中的应用,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培养健康投资文化
在培育健康投资文化方面,报告建议监管部门可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
1、明晰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投资者的概念;2、在资产管理行业中逐步推动“信义义务”共识;3、进一步完善司法救济机制;4、进一步深化投资者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资管机构角度来看,可借助的手段包括:
1、投资者教育与品牌建设相结合、相促进。2、由投资者教育向投资者陪伴转型升级。3、积极推动买方投顾,推动资管市场良性发展。4、科技助力投教,推进投资者对信息的易得、易解。
以上对于机构层面的传略转型建议,也是财富及资产管理行业业务开展过程中需参考的着力方向。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 © 2020 上海蔚然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008352号-1